
1915年5月7日,从纽约出发,载着一千九百多人的美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驶至爱尔兰附近海域。清晨,天气晴好,海面浮着雾气,时浓时薄,船长特纳(Turner)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船速前行,避免三年前铁达尼号(RMS Titanic)沉没的惨剧重演,可惜的是,这艘邮轮最终还是逃不过铁达尼号的命运。
下午二时许,一枚雷鱼先冲向卢西塔尼亚号,发生猛烈爆炸,接着又被第二枚鱼雷击中,船身开始向左倾侧,约二十分钟,船底已经露出水面,英国救援船来到时,只能救起八百多人,近一千二百人丧身大海,这是继铁达尼号沉没后,二十世纪初另一次重大海难。导致铁达尼号沉没的是冰山,而造成卢西塔尼亚号惨剧的则是德国U20潜艇。为何美国邮轮会被德国潜艇攻击呢?
这要从当时的战争格局说起,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因为种种利益瓜葛,例如法德两国的领土争议、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纷争等等,分成两大阵营,由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结成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陷入一场大混战。
此时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仍然是二线边沿国家,国力难与欧洲列强相比,外交上一直维持「孤立主义」,尽量不介入欧洲国家纷争,保持中立。虽然战争一度引起市场恐慌,美股急挫40%,曾停市近三个月,但数月后就触底回升。战争提高了欧洲国家对美国工业品的需求,美国出口金属、机器和汽车快速增长,同时又吸引大量欧洲资本流向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

不过,战争除了战场上的热战,背后补给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说穿了就是经济实力,包括生产力、资源调配能力等等,尤其当两方军力相当,变成持久战、拉锯战,经济强弱便更加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俄两国负责于欧洲东西陆路牵制德国的资源补给,英国则凭帝国海军实力对德进行海上封锁,把德国海军困于波罗的海内,同时维持跟美国贸易,进口各式各样物资,包括武器、炸药,企图通过经济封锁消耗德国军力。美国人当然不会放过赚取外汇的机会,军火出口从1914年的4000万美元,两年间骤增至12.9亿美元,结果就是无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战争。
德国起初没有干涉同盟国与美国之间的商贸往来,德国海军只攻击敌对阵营的军舰,但是随着战事旷日持久,英法两国源源不绝从美国购入物资补给,形势对德国愈来愈不利,军方于是改行「无限制潜艇战」(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对英国进行反封锁,无论船只驶向或经过英国,被德军发现,一律以潜艇击沉。这就是后来造成卢西塔尼亚号海难的因由,亦是后来美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对德国宣战的导火线之一。
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俄乌战争,除了乌克兰这个热战战场,亦有一场猛烈的经济较量,乌克兰背后是来自美国、英国,及欧洲多国的金钱、武器、物资的支援,俄罗斯虽拥有丰富天然资源,但是经济规模相对欧美各国,毫无疑问处于绝对的弱势。
面对西方全方位的经济封锁、制裁,俄罗斯面临的困境远比第一战世界大战时的德国更糟糕。当时德国经济实力与首位的英国旗鼓相当,战争爆发前,钢产量及GDP甚至已经超越英国。反观今天俄罗斯,2021年GDP只排全球第十一名,若非武器先进,足够与欧美匹敌,早就像利比亚、伊拉克般被打跨了。俄罗斯有可能像一战时的德国般成为战败国吗?地理形势可能令结局朝着不一样的方向发展。
2023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公布了贸易数据,2022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8兆元人民币,占总贸易总额的3%。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连升6个月,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出口也大增,液化石油气增加了1倍多,天然气增加50%,进口原油近8000万吨,年增10%。中国也增加了对俄罗斯黄金的购买,共购入6.6吨,比2021年增长67%。
作为全球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此时中国之于俄罗斯,就像一战时美国之于英法,庞大制造业既为俄罗斯提供各式各样的产品,同时为俄能源提供市场。不同的是,美国与欧陆之间隔着一个大西洋,中俄则紧密相连,边境长达四千多公里,可轻易进行资源互换,相信没有国家有能力以军事力量切断这种连系。
俄乌战争爆发将近一年,欧美的制裁一轮接一轮,但作用似乎有限,当星巴克、麦当劳撤离莫斯科,俄罗斯人建立了相似度十足的品牌取而代之,名为「星咖啡」及「只有美味」。英国政府多次发放俄罗斯导弹库存正在枯竭,快要耗尽的消息,但乌克兰全境几乎每日都受到导弹攻击。俄罗斯的韧性与其整体国力当然密不可分,但未曾中断的中俄经济往来,肯定亦起了作用,消弭了部份欧美制裁的冲击。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及影响力,普京应该知道。整场冲突两个关键点都有中国身影。俄乌冲突爆发前,普京出席了北京冬奥,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见面,没多久就发表全国讲话,发动被西方斥为侵略的「军事行动」。2022年9月中,普习又于乌兹别克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见面,两星期后乌东四州便发动入俄公投,拼入俄罗斯,也是战争的重要转捩点。
普京是否获得中国领导人某种「承诺」才采取行动呢?机会很高!这个「承诺」很可能就是中国不会加入欧美反俄阵营,会在经济上继续与俄罗斯合作,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宣布中立,但继续与交战双方经济往来一样。
欧美阵营亦清楚中国在这场战争的影响力,2023年初达沃斯经济论坛期间,乌总统夫人便向中方转交了总统泽连斯基亲笔信,笔者估计可能结合了拉拢关系及敌意警告。没多久,欧美多家媒体开始报导中国向俄罗斯输出军用物资的消息,例如《华尔街日报》便以「China aids Russia’s War in Ukraine, Trade Data Shows」为题,罗列了众多数据,包括2022年中国对俄出口芯片持续上升,芯片是制造导弹必需。哥伦比亚广播CBS亦有报导,拜登政府开始关注中国公司向俄出售芯片的问题。


中国继续与俄罗斯合作,可利用俄乌战争消耗欧美国力,尤其财政,2022年单是美国为了援乌,就花超过1000亿美元,已等同中国每年军费开支的50%,比俄罗斯高30%,若持续十年,花费将超过1万亿,消耗之大可想而知。虽很多援助是借贷,如果乌克兰战败,很可能血本无归。其次,「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虽然欧洲已降低俄罗斯能源倚赖,改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入口能源,但成本以倍数上升,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Tennet数据显示,2022德国能源价格平均涨幅达到147%。中国却可以从俄罗斯获得减价能源,成本的差距一下子扩阔,对中国经济更加有利。
俄乌战争一天不结束,这种成本差距一天都会存在,很可能激起新一波资本大流动,流向中国,这些「资本」不单是金钱,还包括制造产业、技术转移等等。2022年不少德企便纷纷加大对中国投资,根据德媒《Handelsblatt》数据,仅2022年上半年,德国就对中国投资了过百亿欧元,例如化工巨头BASF在广东建立一体化基地。
不过,中国也不一定坚定不移地与俄罗斯站在同一阵线,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着眼于利益,古今不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阵营如是,俄乌战争引起的阵营分化亦一样。事实上,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军击沉后,美国并未有立即对德宣战,要到1917年4月6日才正式宣战,为何美国会站在德国的敌对阵营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英法等「协约国」大量向美国借贷,超过100亿美元,双方贸易额也远较德国高,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蒙受巨大损失,美国只是选择利益靠大边站。中俄会否一直合作,要看欧美阵营以甚么利益交换?或会使出甚么手段逼使中俄决裂?或那一边能够在这场战争中维持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令中国选择站在同一阵线。俄乌战争持续时间愈长,交战两方消耗的国力愈大,中国的筹码便愈多,这或许就是形成上篇说的历史循环「Shift to China」的大背景。
7 则留言
joe兄观点真系非常独到, 而且精辟, 并非坊间见风转舵之辈所能道出, 呢D评论系香港真系绝无仅有, 文路中已看出joe兄背后参考资料繁多,观点亦横夸了整个大时度, 呢种观事于微, 却思想大度既明显特征, 相信都系”金甲” 既特征吧? (笑)
如果俄罗斯太早倒下, 欧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所以, 我认为只有欧美被俄罗斯拖得十年八载, 中国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得有”以一国对全球”的绝对实力, 否则不会放弃支持俄罗斯的。
战争拖下去取决俄罗斯是否那么愿意毁灭自己国家去成就中国,俄罗斯不会看不到中亚国家开始不听俄罗斯指挥甚至靠拢中国,波罗的海,波兰及北欧义无反顾反俄最大动机是强烈危机感,那种团结一致俄不会见不到,乌克兰就是他们最后屏障。
俄罗斯很大机会发动他们最后一次五十万大军决战就代表他们不打算一直拖下去,中国不是没有成本,俄如果战败甚至政府倒台,中国将失去他们唯一一个有份量盟友,而今次事件之后中国野心整个西方甚至亚洲也见到,除了高科技受美国制衡,以后中国想走出国际也更受所有国家防范
当然俄罗斯是不想拖下去,但要取得战果(最基本是吞拼四州)并得到敌方妥协承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输掉乌克兰,西方亦要面对很多问题,例如贷款给乌克兰如何处理,缺了工业及资源最丰富的乌东,乌克兰要重整经济亦不容易。正是这种利益冲突已去到退无可退的尖锐地步,才会做成今日之困局,两方都骑虎难下。
西方已经将乌克兰煲成正义与邪恶之战,割地妥协便没有那么容易,俄罗斯呢,已将吞拼四州于法律上完成程序,国会通过,俄乌都开出极高的谈判条件,和平之路漫漫。
俄罗斯吞并了资源丰富的乌东, 欧洲失却了欧州粮仓乌克籣, 如此结果, 欧州其实已经输了
上星期末俄国上演了一场大龙凤, 眼看俄国外强中干, 背后却是暗渡陈仓, 兵到箭到, 摆下掎角之势
乌东受敌之地,不可久居;既兵闲赋无用, 不若分兵屯白俄,名正言顺,守乌北,为掎角之势,以防北约。
不消数日, 立陶宛总统曰:瓦格纳首脑若前往白俄 北约须巩固东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