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7日,從紐約出發,載着一千九百多人的美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駛至愛爾蘭附近海域。清晨,天氣晴好,海面浮着霧氣,時濃時薄,船長特納(Turner)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船速前行,避免三年前鐵達尼號(RMS Titanic)沉沒的慘劇重演,可惜的是,這艘郵輪最終還是逃不過鐵達尼號的命運。
下午二時許,一枚雷魚先衝向盧西塔尼亞號,發生猛烈爆炸,接着又被第二枚魚雷擊中,船身開始向左傾側,約二十分鐘,船底已經露出水面,英國救援船來到時,只能救起八百多人,近一千二百人喪身大海,這是繼鐵達尼號沉沒後,二十世紀初另一次重大海難。導致鐵達尼號沉沒的是冰山,而造成盧西塔尼亞號慘劇的則是德國U20潛艇。為何美國郵輪會被德國潛艇攻擊呢?
這要從當時的戰爭格局說起,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因為種種利益瓜葛,例如法德兩國的領土爭議、俄奧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紛爭等等,分成兩大陣營,由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等結成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國組成的「協約國」陷入一場大混戰。
此時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仍然是二線邊沿國家,國力難與歐洲列強相比,外交上一直維持「孤立主義」,盡量不介入歐洲國家紛爭,保持中立。雖然戰爭一度引起市場恐慌,美股急挫40%,曾停市近三個月,但數月後就觸底回升。戰爭提高了歐洲國家對美國工業品的需求,美國出口金屬、機器和汽車快速增長,同時又吸引大量歐洲資本流向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過,戰爭除了戰場上的熱戰,背後補給亦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說穿了就是經濟實力,包括生產力、資源調配能力等等,尤其當兩方軍力相當,變成持久戰、拉鋸戰,經濟強弱便更加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俄兩國負責於歐洲東西陸路牽制德國的資源補給,英國則憑帝國海軍實力對德進行海上封鎖,把德國海軍困於波羅的海內,同時維持跟美國貿易,進口各式各樣物資,包括武器、炸藥,企圖通過經濟封鎖消耗德國軍力。美國人當然不會放過賺取外匯的機會,軍火出口從1914年的4000萬美元,兩年間驟增至12.9億美元,結果就是無可避免地捲入這場戰爭。
德國起初沒有干涉同盟國與美國之間的商貿往來,德國海軍只攻擊敵對陣營的軍艦,但是隨著戰事曠日持久,英法兩國源源不絕從美國購入物資補給,形勢對德國愈來愈不利,軍方於是改行「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對英國進行反封鎖,無論船隻駛向或經過英國,被德軍發現,一律以潛艇擊沉。這就是後來造成盧西塔尼亞號海難的因由,亦是後來美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對德國宣戰的導火線之一。
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俄烏戰爭,除了烏克蘭這個熱戰戰場,亦有一場猛烈的經濟較量,烏克蘭背後是來自美國、英國,及歐洲多國的金錢、武器、物資的支援,俄羅斯雖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但是經濟規模相對歐美各國,毫無疑問處於絕對的弱勢。
面對西方全方位的經濟封鎖、制裁,俄羅斯面臨的困境遠比第一戰世界大戰時的德國更糟糕。當時德國經濟實力與首位的英國旗鼓相當,戰爭爆發前,鋼產量及GDP甚至已經超越英國。反觀今天俄羅斯,2021年GDP只排全球第十一名,若非武器先進,足夠與歐美匹敵,早就像利比亞、伊拉克般被打跨了。俄羅斯有可能像一戰時的德國般成為戰敗國嗎?地理形勢可能令結局朝着不一樣的方向發展。
2023年1月13日,中國政府公佈了貿易數據,2022年中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1.28兆元人民幣,佔總貿易總額的3%。中國對俄羅斯出口連升6個月,俄羅斯對中國能源出口也大增,液化石油氣增加了1倍多,天然氣增加50%,進口原油近8000萬噸,年增10%。中國也增加了對俄羅斯黃金的購買,共購入6.6噸,比2021年增長67%。
作為全球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此時中國之於俄羅斯,就像一戰時美國之於英法,龐大製造業既為俄羅斯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同時為俄能源提供市場。不同的是,美國與歐陸之間隔着一個大西洋,中俄則緊密相連,邊境長達四千多公里,可輕易進行資源互換,相信沒有國家有能力以軍事力量切斷這種連繫。
俄烏戰爭爆發將近一年,歐美的制裁一輪接一輪,但作用似乎有限,當星巴克、麥當勞撤離莫斯科,俄羅斯人建立了相似度十足的品牌取而代之,名為「星咖啡」及「只有美味」。英國政府多次發放俄羅斯導彈庫存正在枯竭,快要耗盡的消息,但烏克蘭全境幾乎每日都受到導彈攻擊。俄羅斯的韌性與其整體國力當然密不可分,但未曾中斷的中俄經濟往來,肯定亦起了作用,消弭了部份歐美制裁的衝擊。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及影響力,普京應該知道。整場衝突兩個關鍵點都有中國身影。俄烏衝突爆發前,普京出席了北京冬奧,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見面,沒多久就發表全國講話,發動被西方斥為侵略的「軍事行動」。2022年9月中,普習又於烏茲別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見面,兩星期後烏東四州便發動入俄公投,拼入俄羅斯,也是戰爭的重要轉捩點。
普京是否獲得中國領導人某種「承諾」才採取行動呢?機會很高!這個「承諾」很可能就是中國不會加入歐美反俄陣營,會在經濟上繼續與俄羅斯合作,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宣布中立,但繼續與交戰雙方經濟往來一樣。
歐美陣營亦清楚中國在這場戰爭的影響力,2023年初達沃斯經濟論壇期間,烏總統夫人便向中方轉交了總統澤連斯基親筆信,筆者估計可能結合了拉攏關係及敵意警告。沒多久,歐美多家媒體開始報導中國向俄羅斯輸出軍用物資的消息,例如《華爾街日報》便以「China aids Russia’s War in Ukraine, Trade Data Shows」為題,羅列了眾多數據,包括2022年中國對俄出口芯片持續上升,芯片是製造導彈必需。哥倫比亞廣播CBS亦有報導,拜登政府開始關注中國公司向俄出售芯片的問題。
中國繼續與俄羅斯合作,可利用俄烏戰爭消耗歐美國力,尤其財政,2022年單是美國為了援烏,就花超過1000億美元,已等同中國每年軍費開支的50%,比俄羅斯高30%,若持續十年,花費將超過1萬億,消耗之大可想而知。雖很多援助是借貸,如果烏克蘭戰敗,很可能血本無歸。其次,「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雖然歐洲已降低俄羅斯能源倚賴,改從美國及其他國家入口能源,但成本以倍數上升,歐洲輸電系統運營商Tennet數據顯示,2022德國能源價格平均漲幅達到147%。中國卻可以從俄羅斯獲得減價能源,成本的差距一下子擴闊,對中國經濟更加有利。
俄烏戰爭一天不結束,這種成本差距一天都會存在,很可能激起新一波資本大流動,流向中國,這些「資本」不單是金錢,還包括製造產業、技術轉移等等。2022年不少德企便紛紛加大對中國投資,根據德媒《Handelsblatt》數據,僅2022年上半年,德國就對中國投資了過百億歐元,例如化工巨頭BASF在廣東建立一體化基地。
不過,中國也不一定堅定不移地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只是着眼於利益,古今不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大陣營如是,俄烏戰爭引起的陣營分化亦一樣。事實上,盧西塔尼亞號被德軍擊沉後,美國並未有立即對德宣戰,要到1917年4月6日才正式宣戰,為何美國會站在德國的敵對陣營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英法等「協約國」大量向美國借貸,超過100億美元,雙方貿易額也遠較德國高,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將蒙受巨大損失,美國只是選擇利益靠大邊站。中俄會否一直合作,要看歐美陣營以甚麼利益交換?或會使出甚麼手段逼使中俄決裂?或那一邊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維持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令中國選擇站在同一陣線。俄烏戰爭持續時間愈長,交戰兩方消耗的國力愈大,中國的籌碼便愈多,這或許就是形成上篇說的歷史循環「Shift to China」的大背景。
7 則留言
joe兄觀點真係非常獨到, 而且精闢, 並非坊間見風轉舵之輩所能道出, 呢D評論係香港真係絕無僅有, 文路中已看出joe兄背後參考資料繁多,觀點亦橫誇了整個大時度, 呢種觀事於微, 卻思想大度既明顯特徵, 相信都係”金甲” 既特徵吧? (笑)
如果俄羅斯太早倒下, 歐美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所以, 我認為只有歐美被俄羅斯拖得十年八載, 中國利用這段時間發展得有”以一國對全球”的絕對實力, 否則不會放棄支持俄羅斯的。
戰爭拖下去取决俄羅斯是否那麼願意毀滅自己國家去成就中國,俄羅斯不會看不到中亞國家開始不聽俄羅斯指揮甚至靠攏中國,波羅的海,波蘭及北歐義無反顧反俄最大動機是强烈危機感,那種團結一致俄不會見不到,烏克蘭就是他們最後屏障。
俄羅斯很大機會發動他們最後一次五十萬大軍决戰就代表他們不打算一直拖下去,中國不是沒有成本,俄如果戰敗甚至政府倒台,中國將失去他們唯一一個有份量盟友,而今次事件之後中國野心整個西方甚至亞洲也見到,除了高科技受美國制衡,以後中國想走出國際也更受所有國家防範
當然俄羅斯是不想拖下去,但要取得戰果(最基本是吞拼四州)並得到敵方妥協承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輸掉烏克蘭,西方亦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貸款給烏克蘭如何處理,缺了工業及資源最豐富的烏東,烏克蘭要重整經濟亦不容易。正是這種利益衝突已去到退無可退的尖銳地步,才會做成今日之困局,兩方都騎虎難下。
西方已經將烏克蘭煲成正義與邪惡之戰,割地妥協便沒有那麼容易,俄羅斯呢,已將吞拼四州於法律上完成程序,國會通過,俄烏都開出極高的談判條件,和平之路漫漫。
俄羅斯吞併了資源豐富的烏東, 歐洲失卻了歐州糧倉烏克籣, 如此結果, 歐州其實已經輸了
上星期末俄國上演了一場大龍鳳, 眼看俄國外強中乾, 背後卻是暗渡陳倉, 兵到箭到, 擺下掎角之勢
烏東受敵之地,不可久居;既兵閒賦無用, 不若分兵屯白俄,名正言順,守烏北,為掎角之勢,以防北約。
不消數日, 立陶宛總統曰:瓦格納首腦若前往白俄 北約須鞏固東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