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初,循環理論大師Martin Armstrong寫過一篇關於香港的文章《Hong Kong Peg & Riots》,當中提到「香港將要面對的問題是,當金融危機於歐洲爆發,將會推高美元匯價。如果香港要繼續保持聯繫匯率,會引發輸入性通縮,令經濟出現嚴重下行,在我們星加坡會議上顯示的模式表明,2019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當時香港正經歷一連串反修例事件的風風火火,小弟對馬田這篇文章沒有太在意,直至五年後的今天再次重看,忽覺此文意義深長,都是先見之明。不過,聯繫匯率只是一個因素,高地價政策也影響很大,尤其是當毗鄰的深圳進一步發展後,已經很大變化,不再一樣了。
在香港做金融的好友「山頂先生」原本是個中環友,吃喝基本上都在中環,來港十多年,連深水埗也未去過,認識了小弟才第一次踏足。很難想像他這種香港高薪一族,現在每個月都會到深圳消費,吃喝玩樂。
北上消費熱潮勢不可擋,「山頂先生」告訴我,他很多金融界朋友都加入了這股熱潮,有的每星期都會北上。當熱潮已經蔓延到高收入人士,而且是最會「計數」的金融界,那北上消費就不單單是低下階層貪便宜的行為了。
跟「山頂先生」到深圳吃過數次飯,體驗比香港好多得,很多餐廳的環境都非常不錯,地方寬敞,食物的選擇亦比香港多,例如雲南蒸汽石鍋魚、蘇式湯麵等等,都是香港吃不到的。在深圳吃飯又不會限時,不會收加一,可以自帶飲品,不收開瓶費、切餅費,簡單來說就是質素的全面升級。
當市場出現兩種同款商品,質數相當,售價卻差一大截,消費者選擇高性價比的是十分正常的經濟現象,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性價比低的一種要不是降價,就是要提升質量,才有競爭力。
香港商界及政府最近推出多項刺激消費的措施,包括在廟街搞了個「夜繽紛」的活動,街道入口位置設置了一條小食街,二三十檔口,賣魚蛋、點心、糯米糍等地道小食,全部免租金,其實就是降價(降低租值)的現象。通縮下,「降價」會持續,不單止租金,還包括薪金、物價、樓價等等,直至經濟因素改變,例如聯匯脫勾或美匯大挫等等,經濟下行週期才會結束。
5 則留言
那主要非基於本地經濟的港股,是否可以擺脫“通縮”的命運?
這個我覺得主要看人民幣匯價了。
謝祖兄!
最近一直想不清楚一個問題,如果灰犀牛發生,港幣美元脫鉤後,匯率兌人民幣是升還是跌的可能性大。
灰犀牛:台獨正式建國–>武統收回台灣–>美國踢中港出swift,聯係匯率壽終正寢
如果出現你說情況,我認為港元會貶值。
如果港元美元脫鉤後港元兌人民幣貶值,應該對美元也是貶值:
1. 這意味著香港地產對於外資或者內資都是大打折,會吸引到買盤,使磚頭資產價格在波動後有機會回到以美元/人民幣計價的脫鉤前水平?
2. 從個人資產配置角度,現金部位持有美元,股票部分持有內地收入和美國收入來源的資產,避開香港本地股,看起來是較好的避險配置。
在思考大變局下如何保護家庭財產的購買力。